跳到主要内容

第五章 习惯三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

管理和领导是不一样的。

左脑所擅长的能力:分解、分析、排序,具体运用以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等。

提高效能的方法:左脑进行管理,右脑进行领导。

独立意志: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

除了自我意识、想象力和良知之外,想要真正实现成功的自我管理,就必须发挥人类的第四大天赋——独立意志。

独立意志无法产生即时成功,也不是一次性成功,我们要做的是,把独立意志运用在每一个决策中。

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演进

时间管理的精髓:如何分辨轻重缓急和培养组织

能力

四代时间管理发展理论

第一代: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,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。

第二代: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,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。

第三代:目前正流行、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。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、中、长期目标,再逐日订立实现目标的计划,将有限的时间、精力加以分配,争取最高的效率。

第四代:否定“时间管理”,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,而是着重于个人管理,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和产能的平衡上。

别让琐事牵着鼻子走

weread_image_14072877810203.jpeg

weread_image_11335167299842.jpeg

weread_image_11384222433573.jpeg

weread_image_11408211450179.jpeg

weread_image_11531514218621.jpeg

第二象限的事情有个特点:重要,能改变我们的生活,但不紧急,常常被我们忽略。

我们应该聚焦在第二象限上,着重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,因为它能提高我们的效能:提高效能肯定是处理重要的事情,也就是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;对于第一象限,所有人都会抓紧处理,所有人效能都提升,也就意味着任何人都没有提升;对于第二象限,不紧急导致很多人的忽略,如果此时你能优先处理,效能就能拉起来。

比如,所有人都知道身体很重要,但是又不紧急,所以很多人都在糟践身体

勇于说“不”

我的训练课程十分强调分辨轻重缓急以及按部就班行事。我常问受训人员:

你的缺点在于——

无法辨别事情重要与否?

无力或不愿有条不紊地行事?

缺乏坚持以上原则的自制力?

大部分人选择了 3,但作者认为是 1:

我认为,那是“确立目标”的功夫还不到家使然。而且不能由衷接受“事有轻重缓急”的观念,自然就容易半途而废。

这种人十分普遍。他们能够掌握重点,也有足够的自制力,却不是以原则为生活中心,又缺少个人使命宣言。由于欠缺适当的指引,他们努力休假,努力做到符合原则的态度和行为,但却没有想过去检验一下作为根基的基本思维方式,因而他们带着伪面具,外在表现的也许内心并不认同。

以配偶或金钱、朋友、享乐等为中心,容易受第一与第三象限事务羁绊。至于自我中心者难免被情绪冲动所误导,陷溺于能博人好感的第三象限活动,以及可逃避现实的第四象限事务。这些诱惑往往不是独立意志所能克服,只有由至诚的信念与目标出发,才能够产生坚定说“不”的勇气。

建筑学观点:功能决定外观,你对待时间和要事决定了你怎么利用时间。

第四代时间管理的六个标准

让第二象限成为人生中心

  1. 和谐一致:个人的理想与使命、角色与目标、工作重点与计划、欲望与自制之间,应和谐一致

  2. 平衡:某方面的成功无法弥补其他方面的损失,成功的事业换不回破碎的婚姻、孱弱的身体或缺失的性格

  3. 围绕中心

  4. 以人为本

  5. 灵活变通

  6. 便于携带

自我管理四步骤

  1. 确认角色

  1. 选择目标

weread_image_30786307663982.jpeg

weread_image_30837725910421.jpeg

  1. 安排进度

weread_image_30998071256297.jpeg

weread_image_31029327647900.jpeg

  1. 每日调整

付诸实践

对事要讲效率,对人要讲效用(即一件行为是否有效)。

  1. 两个人都有各种都效率速率,难以同频

  2. 伤害感情,降低标准,有效即可

第四代个人管理的进步:**人比事更重要,**以终为始(原则为中心,良知为导向),平衡个人角色

一条主线:人际关系和结果放在第一位,将时间放在第二位

授权:高效能的秘诀

把工作授权给其他成熟老练的员工的好处:

  • 自己释放出来,去完成更高层次的要事

  • 促进个人成长,促进团队成长

事必躬亲者和放手管理者单位时间的产出不一样

  • 事必躬亲者 1 单位时间只能产出 1 单位成果

  • 管理者 1 单位时间可以产出 50 甚至 100 倍的单位产出

weread_image_50021873664406.jpeg

weread_image_50024515262061.jpeg

指令型授权

关注过程和结果

详细给出每一步的工作方法

责任型授权

关注最终的结果

双方应达成共识:

  1. 预期结果:已结果为中心

  2. 指导方针:避免成为指令型授权,但要有一定的限制性规定,并且可以告知一些潜在风险

  3. 可用资源

  4. 责任归属

  5. 明确奖励

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。

weread_image_20184523659178.jpeg

隧道效应:人站在隧道里,只能看见隧道出口的一个小光点,而容易忽视其他